灰头鸫

Turdus rubrocanus   G.R.Gray
   

  3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依据四川康定所采的西南亚种的标本)
雄性成鸟:额、眼先、头顶、头侧、后颈、颈侧、上背、喉及上胸等均烟灰色或暗褐色,上胸烟灰较淡。两翅和尾深黑。颏、喉杂以灰白。尾下覆羽黑褐,杂以灰白色羽干纹和羽端。
雌性成鸟:似雄鸟,但烟灰色较淡呈淡褐灰色。
幼鸟(依据1961年8月22日采自四川康定的标本):额、头顶、头侧、耳羽、后颈、颈侧等均橄榄褐,各羽端部烟灰;上背栗色,各羽具淡棕色干纹和黑色羽端;翼上覆羽黑褐,具栗色羽干纹和羽端;下背至尾上覆羽栗色,无斑纹;飞羽黑褐,其外翈沾橄榄褐;尾羽黑褐。颏、喉污白,两侧暗褐斑点,几连成线状;两胁和腋羽均栗色,具黑色羽端;自胸至腹栗色,各羽具淡黄白色羽干纹和黑色羽端,胸部干纹黄白色,较腹部的稍宽而显著;尾下覆羽黑色沾栗,具较宽的淡黄白色羽干纹。
虹膜褐色;嘴黄色,嘴基和先端呈角褐色。
量衡度 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1) 87 253 23 140 114 36
(65—104) (234—272) (2l--25) (137—149) (110—122) (30—68)
♀♀(10) 9l 252 24 137 109 35
(85--97) (236—272) (21--29) (132--143) (97—118) (33—36)
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两性相似。体形较一般鸫类稍大,是鸫属中最大的一种。头、颈侧、喉、上胸均暗褐色,翅、尾及尾下覆羽黑色,上、下体余部均为深栗棕色。

生物学

生态 在西藏地区,栖息于海拔3 800米左右的云杉林下灌丛和河滩灌丛中,数量较少,多成对活动;在四川栖息于海拔3 200—3 400米的林间灌丛中;在贵州见于海拔2 400—2 850米的杂木林中,多见于村寨附近,成对或单个活动;在陕西则见于海拔1950一3 400米地带,冬季数十只成群在沟谷林中乔木和灌丛间活动。
常在树上采食,偶而也见在农田中觅食。在3月剖检3胃,食物皆为昆虫(吴至康等,1980)。亦采食果子或刨食林间地面落叶层中的昆虫(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,1980)。
繁殖于4—7月。营巢于距地面2—3米高的树权上,有时筑巢于河岸边岩隙中及倒树根下。巢呈杯状,巢由苔藓、树枝、树根、枯草等材料构成。卵呈鲜绿色缀以淡红褐色斑点和块斑。平均大小(50枚卵)为21.6×30.6毫米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国内见于甘肃西北部、西部兰州、西南部,陕西太白山、安康,湖北西部,贵州赫章、韭菜坪,四川城口、峨眉、甘洛、雅安、宝兴、木里、康定、理塘、巴塘、马尔康、松潘、茂汶,西藏江达、察隅、鲁郎、昌都地区西北部,青海南部、东部,云南贡山、泸水、盈江、漾濞、丽江、德钦、昆明(留鸟);山东济南(偶见)。

检索表文本

亚 种 检 索

体羽较淡;头灰褐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Turdus r.rubrocanus(199)
体羽较暗;头烟灰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西南亚种 T.r.gouldii(199)